目前分類:【親子】文章分享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洪蘭:別叫孩子圓你的夢(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進孩子的口語及閱讀技巧(上)

語言和讀寫能力密切相關,發展的方式也類似。或許腦部的口語功能比閱讀功能更早開始運作(因此孩子在學會閱讀之前就先會說話),但兩種技巧互為基礎,都牽涉到相同的基本原理。不論是學習說話或是閱讀,都必須對聲音、象徵符號及兩者的相關性有基本的認識。

孩子必須熟悉構成單字或語詞的基本發音音位(phoneme)才能精通口語。英文裡雖然只有二十六個字母,卻有四十個音位,因為某些字母的發音不只一種。例如,字母C在單字cat中發硬音,在單字space中卻發軟音。拼音法就是學習音位。(編註:中文注音符號包含二十一個聲母、十六個韻母、二十二個結合韻母,卻有五種聲調)一旦孩子開始學習口語中的基本發音,就必須知道那些發音構成代表著事物的單字,例如物體、人物或大小等觀念,然後學會把這些單字組合成簡單的句子,而大部分的孩子要到兩歲或兩歲半左右才能做到。

學習閱讀的過程也依循類似的邏輯。當孩子在學說話時,同時也會發現書面語言是由二十六個字母所組成,每個字母象徵著一個(以上)不同的發音,而單字是由字母組成(編註:中文單字是由象形等六種書寫文字有時附上注音符號所組成)、句子是由單字組成。雖然孩子可能要到四、五歲時才能真的讀懂單字,到小學時才能寫出簡單的句子,腦部的基本讀寫功能卻很早就建立了。

雙語優於單一語言

寶寶可以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嗎?當然可以!在雙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可以輕鬆學習第二種語言。直到大約八歲以前,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習說第二(甚至第三)種語言。接觸兩種語言對孩子的腦部發展只有好處。如果孩子會和英語不流利的親戚或保母相處,要求對方用自己的母語和孩子對話。這麼做有助於孩子腦部的突觸修剪,使腦部變得更敏銳,能分辨出更多日後所聽到的不同音位。如果孩子同時學習說一種以上的語言,可能會導致學會說話的時程稍微延後,但孩子一旦開始說話,就能流利地說出兩種語言。 每一種語言確切的學習過程可能不同。例如,和學英文的孩子相比,以中文為母語的孩子會有某些不同的經驗,因為中文的字母系統和英文不同,是以大量的符號或圖像為基礎。但不論說中文或英文,基本上都同樣是把單字組成簡單的句子。有趣的是,人腦有能力學習任何類型的語言,不管它是由字母、圖像甚至是象形文字組成。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找出孩子問題的關鍵

資料來源-圓滿家庭親子教育報

要知道孩子用什麼有效、什麼沒有效,有的線索很明顯,比如把筆記抄在不對的筆記本上,但是,有的線索就得經過一番偵查,才能發現了。聽取孩子無意中透露出來的線索,是家長的責任,有時看似無足輕重的小細節,可能會是了解孩子需求的關鍵。山姆六年級開學第一天下課後,我去輔導他。雖然他上過的課還不到八個小時,活頁夾裡已經草草夾上幾張筆記,寫在撕下來的紙上。我問山姆為什麼把那幾頁撕下來,他卻聳聳肩回答說:「我不知道。」

山姆的學校規定學生要用三孔活頁夾,裡面區隔成五個部分。我們就依照這個規定,以典型的「學習組織力」方法,建立一份活頁夾。輔導課上了四十五分鐘後,山姆想寫東西,就翻到活頁夾當中正確的分隔段落,撕下一張紙。山姆的行為,讓我印象很深刻。他的直覺很正確——活頁夾是翻對了地方——但接著他卻把那一頁撕了下來,這樣,那一頁就和活頁夾當中的分隔段落無關了呀!雖然是個小細節,但我記了下來。所以,我再問他一次:「你為什麼不直接在活頁夾上面寫字呢?」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最重要
文/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 所長

最近媒體如火如荼地討論幼兒全美語學習的問題,大部分家長主張越早學習越好,以免以後說英語有口音。有些家長雖不見得贊同,但是看到別人都這樣做了,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不得不跟進。究竟什麼時候學英語最好,我覺得應該從理論上和實務上來看,目前流行的看法中有一些頗待商榷。

母語學習有敏感期
第一,雖然語言學習越早越好,它一定要有配套措施、有恰當教材,才不會徒勞無功或甚至得到反效果。母語的學習的確有所謂的「關鍵期」(其實心理學家不喜歡用關鍵期這個名詞,比較喜歡「敏感期」,因為後者彈性比較大)。

白冠麻雀的實驗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用好的語言,促進親子關係

◎古淑薰(人本教育札記前主編)
所謂的「絆腳石訊息」,指的是容易造成親子溝通障礙的語言。這些語言不但容易折損孩子的自尊,也破壞了親子關係。
這些語言訊息包括:
一、解決式訊息—
        告訴孩子應如何切實調整其行為,他必須、最好、應 該、可以怎麼做。如「再不出來,我就要扣你們貼紙了。」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心生活】走入孩子的生命

 
文◎森林小學校長 朱台翔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在茫茫的人海中,自顧自地走著。有誰,能夠真正走入別人的生命?
然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時候。

我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非常痛恨國文;尤其是背古文,簡直就會要了我的命,雖然只是那麼小的一條命。到了初三,  情勢可就緊急了:第一次模擬考,其它的成績我當然忘了,但國文分數很難不記得,因為它不是普通的很低。教國文的趙老師傳下指令:下課後到辦公室來;我想,糟了,災難總不是單獨發生的——如果國文好的話,就應該知道那叫「禍不單行」。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食物為何會對過動兒不好
過動兒多胃熱 少吃甜食油炸
更新日期:2007/04/12 04:39

你家有過動兒嗎?專家從中醫角度提醒,臨床觀察八成過動兒都屬「胃熱」體質,吃甜的、油炸、還有紅肉類,會讓症狀更明顯,最好能免則免。
衛生署台東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曾綺華專長神經內科,去年接受中醫藥委員會委託,進行大規模中醫藥典籍與國內外研究報告,從中醫藥觀點觀察「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患者,並提出建議。曾綺華的孩子有過動症,西醫治療沒明顯改善,甚至有副作用,因此轉研究中醫。她說過去兩年觀察近二百個二歲到十七、八歲以及成年過動症患者,超過八成都屬於中醫說的「胃熱」體質。胃熱是指手腳心容易出汗、晚上睡覺容易踢被子、常便秘、尿尿有油光、晚上容易尿床等。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很棒的一首歌與詞,與大家分享~

梁文寧 李麗娜 李麗婷 - 童謠1987

資料來源:http://www.youtube.com/watch?v=uVt2kMZYyu4

親愛的爸爸 給我一個窗口
給我留一片還沒有 污染的天空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老師-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家中生養男孩的爸媽,相信都曾為了兒子說話的能力比同班女生還慢而感到困惑的經驗。針對這點,洪蘭老師指出:女生比男生還早熟的證據不只表現在身高體型上,也藏在腦袋裡。 女生的大腦因為發展速度比男生快,所以,語言能力自然也就比同齡的男生好。不過,男生大約到了國中階段開始發育後,就會迎頭趕上,所以父母其實不用太擔心。「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比較笨、比較偷懶,他只是比較『慢熟』;時間到了,他自然能夠展現能力,根本無須揠苗助長。」洪蘭老師如此提醒爸媽。

另外,從一對11個月大的同卵雙胞胎學走路的實驗,也能說明腦與學習的關係。實驗中,只單獨讓雙胞胎哥哥每天學習走路5分鐘,因此,到了13個月大,哥哥已經會走路,弟弟還不會;但是到了15個月大時,實驗者卻發現雙胞胎兄弟兩人走得一樣好。「這就如同逼迫還在幼兒園的孩子就學寫字一樣。其實,只要讓孩子自然成長,等時間到了,再去學習,才能學得快樂。」洪蘭老師以大腦結構與發展的關係,直指等孩子成熟對學習的重要。

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美國開神經學會時,洪蘭老師曾在會場的牆上看見「孩子沒有學好,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對!」這句話,非常切中他一直堅信的概念:只要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她認為:教學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只要引起動機,沒有學生不願意學習的。

她提到兒子就讀11年級時,文學老師要求孩子必須讀莎士比亞的四個喜劇與四個悲劇,兒子抽到《羅密歐與茱麗葉》,老師要他們改編成21世紀發生在紐約的現代版愛情故事。為了這場戲,兒子除了努力讀懂古英文,為了轉換成貼近紐約年輕人的用語,還特地去買饒舌專輯學RAP。在改寫的過程中,透過消化、重組,不知不覺中把莎士比亞的名句都讀進心裡了。因此,洪蘭老師很肯定的說:「所有的孩子都可教,就看教的方式。」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游乾桂

歲月轉瞬即過,父母親要把握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做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做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所不同。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向這些家長求教,我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我們把這些家長的成功經驗概括為——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裡,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願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家長的,應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裡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避免學童駝背 須多多訓練肌肉張力

日前教育部長接受「飛躍的羚羊」紀政建議,指示研擬學童將書包前背,以防駝背的建議,引發關注與討論。暫且不論書包前背的好處與壞處,教育部長關心學童的熱誠是值得讚許的。

不過,將書包前背,身體前方多了一份重量,連帶會將身體往下拉,駝背的情況會更為嚴重。

而身體為了避免姿勢不正確,會利用腰部力量將身體挺直,久而久之會造成「下背痛」,這樣的疼痛會讓學童上課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會影響到學童上課專心度,更遑論讀書、寫功課需要花長時間坐在書桌前。

而書包背在胸前,也會阻擋學童的視線,提升走路的危險性。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丁丁總是包辦班上數學成績最後一名,而且還常說出一些讓數學老師覺得不可思議的話,例如對於:「三角形ABC 為等腰三角形,請證明之。」的題目,他的反應是:「題目不是已經告訴我們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了嗎?為什麼還要證明呢?」

 老師要他寫完試題後要仔細檢查,對寫完名字後,沒有一題會做的他而言,不知要從何檢查起。所以諸如「會做的先做,不會做的等一下做」這種日常老師常用的提示,對一題都不會做的丁丁而言,其實聽起來也是蠻刺耳的!

     在特教界常用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四版(DSM-IV)診斷標準中指出數學學習障礙兒童可能因有下列缺陷而導致其數學學習困難:(1)語文能力缺陷使其在了解或表達數學常用詞彙、關鍵字及概念方面有困難; (2)知覺能力缺陷使其在辨識或閱讀數字與數學符號、分類能力有困難; (3)注意力缺陷使其在正確抄寫數字或數學符號與檢視運算細節時有困難;(4)數學能力缺陷使其在依循計算步驟或推理方面有困難。

 所以數學學障兒童在學習數學時,常因知與行的無法配合,會產生下列特徵行為: (1)無法決定什麼問題需要解決;(2)無法過濾不相關字句以掌握題目重點;(3)無法整合題目中的各項訊息並決定解決方式;(4)無法監控自己的解題歷程;(5)無法覺察外在回饋並產生自我校正行為。

     國內外的研究皆顯示,大約平均有6%的國中小學生有著如同丁丁般嚴重的數學學習障礙,同時因為數學是一極具系統性的科學,若在低年級時未能補救其學習障礙,到了中高年級時補救教學便越形困難,學生的挫折感亦會逐年升高。國內目前大多數的資源班仍是以語文補救教學為主,數學學習障礙的兒童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分鐘念出好成績》:「行動科學」教孩子享受讀書樂趣的方法

 
「行動科學」教孩子享受讀書樂趣的方法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覺訓練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唯一途徑
我們曾說過,正常的兒童總在「思考」。
他看上去沒那麼「機靈」,但他總在「啟動他的思維機器」。兒童的思維需要時間,因此正常的兒童是沉靜而安詳的,有時像是「傻呆呆」的,這是他進入了「沉思」狀態。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及其能力會自然地發展起來。
思維的過程是對思維對象的組織過程,這個組織及其結果構成「知識」。那麼這個思維對象從哪裡來? 從他的由現實引起的記憶中來。記憶中的對象又是從哪裡來?
對兒童來說,直接從感覺知識中來。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之華:背誦少一點,思考多一點


教育改革已過了十多年,
如今我們仍以背、默、記這樣最保守的方式在考核孩子?
如果不鼓勵孩子表達整理過的知識,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洪蘭:用心,決定成敗的關鍵

 一位老師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會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中間的關係,以致辛苦讀進去的資料沒有放對地方,變成白讀。另一位老師說,不只孩子不用心,連大人也不用心,她跟朋友約在高鐵車站見面,朋友臨時有事不能來接她,請別人代勞,但竟然沒有把見面地點的細節告訴來接的人,害她在車站多等了半個多小時。她生氣的說:「換人接沒關係,但要講清楚,怎麼可以這麼不用心,丟下一句『去幫我接』就不管了。」

哈佛有位教授在上課時問學生:「下課前,有時間聽我講個故事嗎?」學生都看看手錶說:「當然有。」他再問學生:「現在是幾點?」結果剛剛看過手錶的學生又再看一次錶才能回答。我們納悶:「不是才看過時間嗎?怎麼不知道現在幾點?」他說:「學生第一次看手錶時,不是看時間,而是在看離下課還有幾分鐘,夠不夠讓老師講故事,所以就不知道時間是幾點,必須再看一遍。」

其實我們看東西不是用眼在看,是用心在看,你只看得見你預期看見的東西(All that we see are our visualization, we see not with the eye, but with the soul.)。我們從小學會在特定情境中尋找特定東西,心中所預期要找的東西,會使我們忽略了不在預期中的環境物件,因此就視而不見了。

這種只看一件東西的標準答案教育方式,對創造力非常不利,因為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在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中,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孩子必須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會產生創意。在還有八天才出生的小貓大腦攝影上,我們看到牠大腦神經元有密密麻麻的神經連結。但等牠變老時,同一個神經元的神經連結已不像小時候那麼茂密。用進廢退,只剩下常用的變得很粗大,不用的已被修剪掉了。神經連結得愈密,愈容易觸類旁通,所以小孩的創造力常比大人好,他們常看到大人沒看到的東西。

凡事用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在科學上,一個問題界定得好,答案就出來了一半,誠如大家熟知的「季諾的弔詭」(Zeno’s Paradox):如果每次都朝目標前進一半的距離,將永遠無法到達目標,也就是說,如果每次朝家門走一半的距離,將永遠進不了家門。但是如果把這個詭論倒過來,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論這一步有多小,總有一天可以到達目的地。所以應該鼓勵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總有一天會達到目標。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

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施振榮最重視孩子的自信心 


上一代若刻意打擊下一代信心
就是罪加一等     

施振榮送給孩子的一句話【人生的價值在於enjoy life(享受生活)而非奢侈。】

施振榮的教養心得: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0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 ! !



研 究 發 現,快 樂 的 孩 子 擁 有 一 些 共 同 的 特 質,包 括:較 有 自 信、
樂 觀、有 自 制 力。
我 們 整 合 專 家 意 見,提 供 1 0 個 訣 竅,讓 你 養 育

鄭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